查看资讯

洞头端午节习俗—洞头人叫它“五月节”

浏览次数:203 次 发布时间:2016/6/1 10:54:40

  农历五月初五,俗称“端午节”(又称端阳节)。端是“开端”“初”的意思,初五是每月的旬初,称为端午。闽南语区的叫它“五月节”。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,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。据专家考证,原本是一个“禳灾”或“逐疫”的节日。后来,逐渐与屈原等伟人业绩联系起来,来表达他们的理想和憧憬。“端午节”习俗在洞头已有300年以上,保留的习俗比较完整。

蛤蜊肉粽

  包粽子

  节日到来之前,家家户户忙着准备三件东西,一是汆糯米,二是买箬叶,三是折来棕榈叶劈成细条,也有用苎麻丝的。

  竹箬叶要提前几天浸泡洗涤备用。包粽子的糯米,洗净后要加一点苏打粉相拌和,这样一来,米呈微黄色,既好看,也容易煮熟。

  包粽子的手法是:去竹箬叶两片,双手把竹箬一折一圈,成漏斗状。用汤匙把糯米舀到箬叶的斗状中,把米压压实,然后用手把多余部分的箬叶向漏斗口压上去,再一转,用力捏紧,取事先挂在钩上的棕榈叶条,在粽子中央拉紧,打上一个结,这样,一个粽子就包好了。

  包粽子形状多,有“四角粽”“牛角粽”“线板粽”等;佐料也不同,有“豆粽”“甜粽”“咸粽”,还有“黑枣粽”“红枣粽”“咸蛋粽”等等。

  扎香袋

  灵巧的妇女用五丝线结成一个个小花袋,袋中放一粒樟脑丸,挂在孩子的脖子上。结的香袋,色彩绚丽,形状也别出心裁,有三角形、六边形的,有仿家禽鸡、鸭形的,有仿果品荔枝桂圆形的。特别是当年刚结婚的新媳妇必须准备一些香袋分给邻居小孩,俗称:讨香袋。香袋里边的樟脑丸有醒脑驱虫的作用,又是手工艺的精致展示,所以一直得以延续。

  煮鸡蛋、鸭蛋

  端阳节的早上,家家户户把鸡蛋、鸭蛋连同艾草、菖蒲一起煮。大人小孩吃鸡、鸭蛋,尝粽子。民间说是五月节吃鸡、鸭蛋,大人添运气,出外能赚钱;小孩添灵气,读书会聪明。

  擦雄黄酒

  各家要买一包雄黄,沽几两烧酒,在端阳中午,先用雄黄擦少儿身上的太阳穴、囱门穴、委中穴、丹田穴、涌泉穴各部位。雄黄有防污浊作用,擦它有利于少儿的健康。再把剩下的雄黄倾入烧酒中搅匀,洒在屋前屋后。端阳后天气转暖,虫与蛇也开始活跃起来,到处乱爬。据讲蛇怕雄黄酒,它闻到雄黄酒味,会赶紧避开,不会爬入屋里。



  插蔪艾草

  端午节前一两天或当天,人们上山割来蔪艾草,到沟边拔石菖蒲,两草合一,插在大门、后门的门楣两边。蔪艾草、石菖蒲是中草药,气味芬芳,能发出香气,既可驱赶毒虫之类,又使满屋生香,有利于身体健康。


  端午节习俗在洞头世代相传,是一个极具爱国情怀、增进社会团结的节日,也是“送标”、禳灾(送灾)、逐疫的公共卫生节日。吃粽子、赛龙舟、有情的男女青年互送香包是端午节常见的习俗,是一个促进人们社交、社会和谐的机会;插蔪艾草、戴香袋、洒雄黄酒等是驱毒逐疫。传承这些文化价值,对今天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。


| 相关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