洞头列岛早在4000年前即有人类活动,北岙镇风门村的九亩丘遗址和大门岛的岙底等处,曾出土新石器晚期的石斧、石刀及石矛。据相关志书记载,古时洞头岛被称为“中界山”,大门岛名为“青岙山”。南北朝的刘宋时,洞头隶属永嘉郡的永嘉县,公元423年,永嘉太守谢灵运卸任后由颜延之接替,他乘船巡察到过大门岛,并在岛上筑“望海亭”以观海景。这事离现在有1580多年了,颜延之可以说是发现洞头列岛旅游资源的第一人。
唐代时洞头属乐成县。公元825年,温州刺史张又新到洞头、大门等地,寻望海亭遗址,触景生情,写下了两首诗,其中一首《青岙山》(即大门岛)是这样写的:“灵海泓澄匝翠峰,昔贤心赏已成空,今朝亭馆无遗制,积水苍浪一望中。”从颜延之建亭到张又新寻亭,期间378年,人去亭毁,只见灵海翠峰,积水沧浪,诗人无比感慨。《全唐诗》收有张又新的诗作17首,写洞头的占了2首。
元明清三代洞头均属温州府乐成县。其间,明初为抵御倭寇扰边,清初为防备沿海的反清斗争,先后两次实行“海禁”,撤边民入内地。洞头诸岛仅有少数居民居住。清雍正年间,洞头列岛划归新建置的玉环厅,称为二十都(都,旧时的区划名称,下管村)。上世纪三十年代后,二十都改称三盘区,(这名称,得自海中湖景区中三座形似盘子的小礁屿),1953年6月单独建县,称洞头县。现在全县居民,有五分之三讲闽南话,五分之二讲温州方言,就是因为岛上移民分别来自福建沿海和温州周边几个县的缘故。
有游客会问:为什么称洞头?洞在哪里?这里有个小故事。清代年间,一艘福建渔船到洞头洋一带生产,在仙叠岩附近用吊桶打水刷洗甲板时,桶绳断了,吊桶随即被浪卷没。待到渔船绕到岛东北端的一个岙口时,意外发现海上漂着他们船的吊桶。他们猜测,当时吊桶一定被卷入海洞里,海洞一直通到这个岙口。于是把吊桶掉下的地方叫洞头,吊桶浮上来的岙叫洞尾,(也即现在的桐桥尾)。洞头岙口面临良好的避风港,渔汛时是五省一市渔船集散地,影响面大,所以就以洞头这个名称冠称整个岛了。